不同听力部位损失的干预“武器”

首页 > 技术问答 > 不同听力部位损失的干预“武器”

不同听力部位损失的干预“武器”

* 来源: * 作者: admin * 发表时间: 2022-07-06 10:16:50 * 浏览: 8
一、传统式助听器
      传统式助听器发展到今天,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可通过无线遥控技术实现多种功能,如:无线助听器选配、蓝牙技术、无线连接,即通过遥控器将助听器与手机、电视、音箱等连接起来。有的助听器还可提供耳鸣抑制程序,通过掩蔽噪声或音乐来舒缓、放松、解除患者的耳鸣。
 
二、植入式助听器
       以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为代表的是二十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型骨导助听器,即通过手术将传感器固定在头部,可使具有残余听力的双侧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患者改善听力及言语交流。
 
      BAHA为一些不能选择手术重建听力,或因外耳道狭窄、闭锁或外中耳慢性炎症而不能佩戴气导助听器的患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如果是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或中耳畸形、或严重中耳炎又不能手术的婴幼儿,可通过佩戴软带式BAHA帮助其听觉言语发育。
 
      目前,全国多家单位已开展BAHA植入手术,共植入约100例,而佩戴软带式BAHA的婴幼儿更多。
 
     骨桥(bonebridge)是另外一种新型的人工听觉装置,包括皮下接收器、传导单元、声音处理器和骨导漂浮传感器,适用于单侧聋、小耳畸形导致的传导性聋或中耳炎导致的混合聋,较BAHA更具安全性,工作原理与BAHA一样。
 
三、人工中耳
      人工中耳以振动声桥为代表。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是一种新型的中耳植入装置,曾被认为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听力下降。Lim等分析3种不同类型听力下降患者接受VSB植入后的效果指出:传导性听力下降和混合性听力下降患者受益大,而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患者的植入应更加谨慎。其原理是语言处理器将声音转化为信号,再传送至声桥植入部分的线圈,内部线圈将信号通过导线传至漂浮传感器,漂浮传感器与听骨链的砧骨相连,漂浮传感器的振动引起听骨的机械振动,声音被放大后传至内耳和大脑,从而引起听觉。
 
四、人工耳蜗
      近年来,人工耳蜗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声音处理与转换、电极——神经界面处理上均有进步;如声—电联合刺激(EAS)可提高噪声下的聆听能力,有助于声调语言识别;人工耳蜗可消除或降低部分耳鸣患者的耳鸣声;前庭植入神经刺激器,通过电刺激治疗眩晕和平衡障碍。
 
      国外前期研究发现,通过给双侧前庭损伤及双侧耳聋患者植入双侧人工耳蜗,患者能适应连续的前庭电刺激,产生眼球运动。
 
     另外,美国实验室的基础性研究预测,通过改进电极刺激的位置,期望能够改变人工耳蜗的刺激部位,即不刺激耳蜗螺旋部位,直接刺激蜗管中的听觉神经,以期获得更好的时域—频域信息匹配模式。
   
     国内外学者针对声调语言的声学特性,研制开发全新的人工耳蜗编码方案,用以提高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声调识别能力和声调发声能力,有研究显示精细结构编码策略可以改善声调识别能力。
 
五、人工脑干
     人工脑干(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是将电极放置耳蜗核使其感受声音信号的刺激,从而使听觉中枢产生听觉的装置。适用于双侧听神经瘤、双侧耳蜗严重畸形、双侧听神经受损者;人工脑干植入可以帮助部分患者获得一定的听觉效果。目前全球植入者约为1000例。
六、人工中脑
     人工中脑(auditory midbrain implant,AMI)是通过电极刺激下丘部位(下丘是具有时域、频域信息的映射区域),使其感受声音信号的刺激而产生听觉的装置,适用于双侧听神经瘤的患者。虽然人工中脑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人工中脑的出现推动了人工假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推进了人类对人工听觉皮层技术探索的步伐。